文档收藏网

2010年到2013年广东高考化学

时间:2023-03-20 03:55:54  热度:0°C
广东高考理综化学部分(2010到2013)7/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的一组离子是A / 、 、 、 B/、 C/、 、 、 D/ 、 、 、 8/设 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说***确的是A/16g 中含有4个C-H键B/1mol溶液含有个C/1mol Cu和足量稀硝酸反应产生 个NO分子D/常温常压下,22/4L 中含有 个分子9在298K、100kPa时,已知:2 则与和间的关系正确的是A /=+2 B =+C/ =-2 D/ =- 10/短周期金属元素甲戊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右表所示:下面判断正确的是A/原子半径/ 丙丁戊 B金属性:甲丙 C/氢氧化物碱性:丙丁戊 D/最外层电子数:甲乙11下列说***确的是A乙烯和乙烷都能发生加聚反应B蛋白质水解的最终产物是多肽C米酒变酸的过程涉及了氧化反应D石油裂解和油脂皂化都有高分子生成小分子的过程12 HA为酸性略强与醋酸的一元弱酸。在0/1mol NaA溶液中,离子浓度关系正确的是A/ c() c() c() c()B/ c()c() c() c()C/ c()+ c()= c( )+ c()D/ c()+ c()= c()+ c()22/ 对实验的实验现象预测正确的是(双选)A 实验:液体分层,下层呈无色 B 实验:烧杯中先出现白色沉淀,后溶解C 实验:试管中溶液颜色变为红色 D 实验:放置一段时间后,饱和CUSO4溶液中出现蓝色晶体 23/ 铜锌原电池(如图9)工作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双选)A 正极反应为:Zn2e-=Zn2+ B。电池反应为:Zn+Cu2+=Zn2+ +CU C 在外电路中,电子从负极流向正极 D 盐桥中的K+移向ZnSO4溶液 30/(16分)固定和利用CO2能有效地利用资源,并减少空气中的温室气体CO2与化合物反应生成化合物,与化合物反应生成化合物,如反应和所示(其他试剂、产物及反应条件均省略)(1)化合物的分子式为_,1 mol该物质完全燃烧需消耗_mol O2 (2)由通过消去反应制备的化学方程式为_(注明反应条件)。(3)与过量C2H5OH在酸催化下发生酯化反应,生成的有机物的结构简式为_(4)在一定条件下,化合物V能与CO2发生类似反应的反应,生成两种化合物(互为同分异构体),请写出其中任意一种化合物的结构简式:_(5)与CO2类似,CO也能被固定和利用/在一定条件下,CO、和H2三者发生反应(苯环不参与反应),生成化合物和,其分子式均为C9H8O,且都能发生银镜反应下列关于和的说***确的有_(双选,填字母)A都属于芳香烃衍生物 B都能使溴的四***化碳溶液褪色C都能与Na反应放出H2 D 1 mol或最多能与4 mol H2发生加成反应31/(16分) 硼酸(H3BO3)在食品、医药领域应用广泛(1) 请完成B2H6气体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B2H6 + 6H2O=2H3BO3 +_(2) 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反应H3BO3 +3CH3OHB(OCH3)3 +3H2O中,H3BO 3的转化率()在不同温度下随反应时间(t)的变化见图12,由此图可得出:来源/ 温度对应该反应的反应速率和平衡移动的影响是_/ 该反应的_0(填“”)/(3) H3BO 3溶液中存在如下反应: H3BO 3(aq)+H2O(l)B(OH)4-( aq)+H+(aq)/已知0/70 molL-1 H3BO 3溶液中,上述反应于298K达到平衡时,c平衡(H+)=2/ 0 10-5molL-1,c平衡(H3BO 3) c起始(H3BO 3),水的电离可忽略不计,求此温度下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H2O的平衡浓度不列入K的表达式中,计算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32(16分) 碳酸锂广泛应用于陶瓷和医药等领域。以-锂辉石(主要成分为Li2OAl2O34SiO2)为原材料制备Li2CO3的工艺流程如下:已知:Fe3+、Al3+、Fe2+和Mg2+以氢氧化物形式完全沉淀时,溶液的PH分别为3/2、5/2、9/7和12/4;Li2SO4、LiOH和Li2CO3在303K下的溶解度分别为34/2g、12/7g和1/3g(1)步骤前,-锂辉石要***成细颗粒的目的是_(2)步骤中,酸浸后得到的酸性溶液中含有Li+、SO42-/另含有Al3+、Fe3+、Fe2+、Mg2+、Ca2+、Na+等杂质,需在搅拌下加入_(填“石灰石”、“***化钙”或“稀硫酸”)以调节溶液的PH到6/06/5,沉淀部分杂质离子,然后分离得到浸出液。(3)步骤中,将适量的H2O2溶液、石灰***和Na2CO3溶液依次加入浸出液中,可除去的杂质金属离子有_(4)步骤中,生成沉淀的离子方程式为_ 答案/30(16分)(1) C8H8 10(2) (3) 。(4) (任选一种)。(5) AB 31(16分) (1) B2H6 + 6H2O=2H3BO3 +6H2(2) 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加快,平衡正向移动 (3)解依题意 H3BO 3(aq)+H2O(l)B(OH)4-( aq)+H+(aq)000/70起始时各物质的浓度/mol/L-12/010-52/010-50/70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mol/L-132(16分)(1)增大固液接触面积,加快浸出反应速率,提高浸出率 (2)石灰石 (3)Fe2+、Mg2+、Ca2+ (4) 2011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广东卷理科综合A卷化学试题答案与解析一、单选题7/ 下列说***确的是A/纤维素和淀粉遇碘水均显蓝色B/蛋白质、乙酸和葡萄糖均属电解质C/溴乙烷与NaOH乙醇溶液共热生成乙烯D/乙酸乙酯和食用植物油均可水解生成乙醇8/ 能在水溶液中大量共存的一组离子是A/ H、I、NO3、SiO32 B/ Ag、Fe3、Cl、SO42C/K、SO42、Cu2、NO3 D/NH4、OH、Cl、HCO39/设nA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说***确的是A、常温下,23g NO2含有nA个氧原子B、1L0/1molL-1的***含有0/1nA个OHC、常温常压下,22/4LCCl4含有个nACCl4分子D、1molFe2+与足量的H2O2溶液反应,转移2nA个电子10、某同学通过系列实验探究Mg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操作正确且能达到目的的是A、将水加入***中得到稀硫酸,置镁条于其中探究Mg的活泼性B、将NaOH溶液缓慢滴入MgSO4溶液中,观察Mg(OH)2沉淀的生成C、将Mg(OH)2浊液直接倒入已装好滤纸的漏斗中过滤,洗涤并收集沉淀D、将Mg(OH)2沉淀转入蒸发皿中,加足量稀***,加热蒸干得无水MgCl2固体11、对于0/1molL-1 Na2SO3溶液,正确的是A、升高温度,溶液的pH降低B、c(Na)=2c(SO32)+ c(HSO3)+ c(H2SO3)C、c(Na)+c(H)=2 c(SO32)+ 2c(HSO3)+ c(OH)D、加入少量NaOH固体,c(SO32)与c(Na)均增大12、某小组为研究电化学原理,设计如图2装置。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a和b不连接时,铁片上会有金属铜析出B、a和b用导线连接时,铜片上发生的反应为:Cu2+2e-= CuC、无论a和b是否连接,铁片均会溶解,溶液从蓝色逐渐变成浅绿色D、a和b分别连接直流电源正、负极,电压足够大时,Cu2向铜电极移动22、短周期元素甲、乙、丙、丁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甲和乙形成的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呈碱性,乙位于第VA族,甲和丙同主族,丁的最外层电子数和电子层数相等,则A、原子半径:丙丁乙B、单质的还原性:丁丙甲C、甲、乙、丙的氧化物均为共价化合物D、乙、丙、丁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能相互反应23、下列试验现象预测正确的是A、实验I:振荡后静置,上层溶液颜色保持不变B、实验II:酸性KMnO4溶液中出现气泡,且颜色逐渐褪去C、实验III:微热稀HNO3片刻,溶液中有气泡产生,广口瓶内始终保持无色D、实验IV:继续煮沸溶液至红褐色,停止加热,当光束通过体系时可产生丁达尔效应30、(16)直接生成碳-碳键的反应时实现高效、绿色有机合成的重要途径。交叉脱氢偶联反应是近年备受关注的一类直接生成碳-碳单键的新反应。例如:化合物I可由以下合成路线获得:(1)化合物I的分子式为 ,其完全水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注明条件)。(2)化合物II与足量浓氢溴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注明条件)。(3)化合物III没有酸性,其结构简式为 ;III的一种同分异构体V能与饱和NaHCO3溶液反应放出CO2,化合物V的结构简式为 。 (4)反应中1个脱氢剂IV(结构简式见右)分子获得2个氢原子后,转变成1个芳香族化合物分子,该芳香族胡恶化为分子的结构简式为 。(5)1分子与1分子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类似的反应,其产物分子的结构简式为 ;1mol该产物最多可与 molH2发生加成反应。31、(15分)利用光能和光催化剂,可将CO2和H2O(g)转化为CH4和O2。紫外光照射时,在不同催化剂(I/II/III)作用下,CH4产量随光照时间的变化如图13所示。 (1)在0-30小时内,CH4的平均生成速率V、V和V从大到小的顺序为 ;反应开始后的12小时内,在第 种催化剂的作用下,收集的CH4最多。(2)将所得CH4与H2O(g)通入聚焦太阳能反应器,发生反应:CH4(g)+H2O(g)CO(g)+3H2(g)/该反应的H=+206 kJmol-1在答题卡的坐标图中,画出反应过程中体系的能量变化图(进行必要的标注)将等物质的量的CH4和H2O(g)充入1L恒容密闭容器,某温度下反应达到平衡,平衡常数K=27,此时测得CO的物质的量为0/10mol,求CH4的平衡转化率(计算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3)已知:CH4(g)2O2(g)=CO2(g)2H
温馨提示:
1. 文档收藏网仅展示《2010年到2013年广东高考化学》的部分公开内容,版权归原著者或相关公司所有。
2. 文档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免费公开的渠道,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通知我们立即删除。
3. 当前页面地址:https://doc.bogoing.com/doc/905857d9312e8002.html 复制内容请保留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