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收藏网

首页 » 正文内容 » 城市社区居家养老

城市社区居家养老

时间:2023-03-20 03:56:08  热度:0°C
关于我国城市社区养老问题的社会学思考关于我国城市社区养老问题的社会学思考摘 要:“老有所养”是党的***报告中关于加快推进以改进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内容之一。因此,加强老龄工作成为时代的要求。家庭养老在中国既是一种悠久的传统,也是一个古老的制度。但是,我们不得不注意到,日渐弱化的家庭养老功能、政府有限的财力、不断增长的人口老龄化、机构养老的***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传统的家庭养老开始面临许多挑战,它无法解决全部的老年生活保障问题,一种新的养老模式社区居家养老应运而生,社区成为城市养老服务的最佳载体。本文将结合华纳社区的老年人整体的相关情况,具体介绍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现状、问题以及体系的构建。关键词:老龄化;城市社区;居家养老一、前言中国的社会保障状况和政策***指出,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速度快,老龄人口规模大。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 1/44 亿人,占总人口的 11/03%。随着老龄人口比重的不断加大,养老福利服务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家庭结构变化以及传统道德观念的变化,使得旧有的家庭养老模式已不再适应形势发展,社会正面临严峻挑战。老年人赡养问题关系到社会生活秩序的安宁与稳定,政府和社会对此给予高度关注。开发区华纳社区共包括13个物业小区,共有2888户居民,其中60岁以上老人441人名,其中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34名。他们的养老问题也牵动着社区工作人员的心。二、城市社区养老问题的提出家庭养老在我国传统养老制度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必须清楚地看到,这种传统的家庭养老制度正在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首先,家庭趋向小型化,家庭户的平均规模缩小,核心家庭增多。同时,中国的家庭结构也转变为以核心家庭为主体。家庭户平均规模的缩小和完全核心家庭的增多导致纯老年户不断增加。据2000年中国老龄科研中心对全国12个省市的调查显示,老人中一代户的比例,在城市中达到41%;生育率下降造成的子女减少和居住方式的代际分离使得子女对老年父母的照料产生了许多困难。同时,子女的减少以及独生子女现象的出现使得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变得异乎寻常的困难,这已成为共识。居住方式的代际分离意味着健康不佳的老年人在经济供养之外还面临生活不便、照料不够、精神苦闷等问题。当前,华纳社区中大约四成的老年人都是与子女分开居住的,他们的日常生活起居都是独自完成;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必然会有所下降,由此产生一系列问题。其次,即使在两、三代人共居的条件下,传统家庭的养老功能也有所削弱。一方面,城市中生存压力过大,子女迫于岗位竞争而忙于工作和事业,无暇顾及老父和老母;另一方面,就是发生所谓“代际倾斜”现象,一些青年夫妇较重视独生子女的教育和成长问题,产生了“重幼轻老现象”,这对城市老年父母的心理和实际生活都产生了负面影响。经过工作人员的大量走访得知,由于年轻人过于沉重的生存压力,很多与子女居住在一起的老人,实际上成为了家庭中不索取工作报酬的“保姆”:不仅要买菜做饭、收拾家务,还要负责接送上学的孙辈一代,每天的时间都是排得满满的,本该受到照顾的老人们却仍然在照顾着整个家庭。第三,老年人平均期望寿命延长,老年人口高龄化。一般来讲,随年龄增长老年人口健康状况有所恶化。患病率上升,自理能力下降,将更多地需要日常护理、生活照料和社会服务。据统计,华纳社区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共有34名,他们的身体状况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自理能力,并且,其在精神方面也面临着沟通不畅等问题。可以预见的是,21世纪我国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养老负担问题不会仅仅是经济供养方面的问题,而且在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方面的问题会日趋势突出。社会在转型,人口在发展,观念在变化,这些都迫切需要城市养老方式的变革。在这种情况下,养老社会化就成为大势所趋势。养老功能在家庭和社会之间的转移、替代和扩展是一个历史的必然。三、城市社区居家养老传统家庭养老的困境使人们不得不呼吁依靠社会综合养老,即希望老人既不脱离家庭,又能得到社会各种老年事业的帮助,像生活在大家庭中那样的半社会半家庭式的养老模式。居家养老模式正是为适应这种需要而提出的。居家养老是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有机结合。3/1 居家养老的内涵界定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在家中居住但养老服务却是由社会来提供的一种社会化养老模式,也就是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构建一个最符合老年人意愿的、最有利于保持和加强老年人自立能力的、切实可行而又有效的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外围、以养老制度为保障的居家养老体系。3/2 家庭养老与居家养老居家养老的含义主要在于整个养老机制的转变,它不同于以往的“家庭养老”/它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和创新,同时,它也是社会经济充分发展条件下的必然产物。我们知道,划分养老模式的标准不在于具体的养老地点和形式而在于养老支持力(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来源。另外,根据社会学的定义,“家”与“家庭”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家只是一个空间概念,指的是一个住所范围内的一个人群体或者个人,而家庭却是指由血缘和婚姻关系连接起来的人群体。在明确了养老模式的划分标准和正确区分出家与家庭两个概念后,就不难看出居家养老模式与家庭养老模式之间的区别。家庭养老是指由血缘关系和婚姻关系形成的共同生活的群体中的家庭成员来担负对老人的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责任和义务。居家养老中的“家”指的是一种养老载体,它与建立在家庭经济基础上的家庭养老有着本质的区别。在这种养老模式下/老年人可以生活在自己所熟悉的住所和环境中,政府可以不必花过多的资金建设集中的养老机构和设施,只是在老年人所生活的街区范围内实行各种***服务,为老年人提供购物、清扫、护理等日常的生活照料。这里的“家”与家庭养老中的“家”已经有了截然不同的含义。因为这时老年人养老的经济来源不再依靠家人和子女,而是政府发给的退休金,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大部分也来之于社会和社区所提供的各种服务。这种居家养老已经不是原来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经济关系为基础的家庭养老了。3/3 居家养老与社会支持从社会学意义上来说,社会支持是一定社会网络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对社会弱者进行无偿帮助的一种选择性社会行为。从功能和操作层次上而言,社会支持是个体从其所拥有的社会关系中所获得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以及个体所拥有的社会关系的量化表征。社会支持对于提高个体社会适应能力有积极效应。居家养老是在家庭养老与社会机构养老的基础上提出的。居家养老的目标在于人不因年龄增加而改变原有生活及居住方式,推进“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维持老人生活及居住方式,使其能够实现健康和积极老龄化,提供预防和服务的社会支持体系就非常关键。四、城市社区老人居家养老的机遇与挑战4/1 居家养老的机遇从机遇而言,“老有所养”已经成为党和政府改进民生的重要内容之一。诸多老龄化比重较大的省市,其地方政府开始关注并投入居家养老模式的建设。如上海和江苏在21世纪初政府就通过“参与式预算”方式鼓励区县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模式。从老龄化进程及社会自身转型变迁而言,由于社会和家庭结构转型,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机构提供的养老服务数量及质量不足,因此,居家养老成为我国老龄化社会中城市老年人养老的主要方式。4/2 居家养老的挑战从挑战而言,主要表现两个方面。第一,城市老人养老原有的支持系统正遭遇到越来越多的挑战: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国有企业体制变革,退休职工实现社会化管理,老人养老过程中所依赖的单位支持逐步丧失;另外,原有养老的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也在逐步减弱。中国人的非正式社会支持系统是以血缘、姻缘、业缘和情缘等私人关系为纽带的网状支持结构,包括家庭支持、亲戚支助、邻里援手、朋友互助、同事帮忙等具体形式。传统社会中助人度过难关的非正式支持网络比较完善,但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剧,竞争压力、社会流动和居住方式结构的变化致使当代人的社会支持网络资源较缺乏,家庭养老所需的非正式社会支持辅助功能逐渐降低。因此,构建现代社会老人居家养老的支持体系就非常关键。第二,就目前相关城市推进居家养老情况而言,还存在诸多不足和困难。相应的老年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和技能以及视角运用较少。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目标是“尽量以家庭为中心强化服务,代理护理院及老年公寓的机构服务,改进在家生活的脆弱老人照料服务范围和质量,提高老人生活质量,控***务费用增长。”当前相当一部分城市在推进居家养老过程中强化了硬件投入,即使这样,政府在推进居家养老社会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居家养老服务中介***发展滞后、居家养老服务资源缺乏整合以及居家养老***层次低等诸多问题。因此,老龄化背景下城市社区老人居家养老的社会支持面临着体系构建以及服务队伍培养的挑战。五、城市社区居家养老体系的构建5/1 建构城市社区老人居家养老的经济支持体系是养老的经济保障目前我国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生活的经济来源主要是退休金和家庭其他成员供养,老人总体收入水平偏低,老年贫困现象比例较高。2000 年,中国城市有 28/1%的老年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政府在改善老人的经济支持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如提高退休职工的退休工资标准,给没有退休金的老人提供最低生活保障。根据天津市居家养老服务政府补贴管理办法(试行)要求,对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特困救助的需要生活照料的老年人,依据补贴对象所需的照料程度,按不同标准进行补贴;另外,对于一些高龄老人,同样有额度不同的相关补贴。但是另一方面,政府经济支持主要侧重于老人个体,对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建立和运转的资金投入不足,影响了居家养老服务功能的发挥,使得居家养老服务不能满足城市老人的需求。另外,政府和社会大众普遍缺乏对诸如长期护理保险等养老保障的危机意识。因此,进一步提高对老人个体的政府经济支持,加大对居家养老服务的经济支持,转变政府和社会大众对养老保障的意识等等,有助于为城市老人居家养老提供经济保障。5/2 建构适应城市社区老人居家养老社区服务体系是养老的服务保证首先,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建立与本地实际相应的层级居家养老服务管理体系,使之担负起沟通政府、老人、服务机构职责,提供管理服务的职责。其次,整合社区资源,构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提高养老服务机构在城市规划中的比重,发展社区老年活动场所和服务设施,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开办各种类型的养老服务机构。开发区每个社区的老年人都有自己的活动场所, 最后,根据社会中老年人的个性化需求,居家养老提供满足其个性化需求的相应社区服务。比如,针对老***弱多病的特征,社区应提供必要的医疗援助,通过家庭病房、送医***和广泛建立社区医疗服务网等措施保证老年人病有所医,提高健康质量和水平;针对年龄增高、退休归隐在家以及身体等因素变化,再加上社会发展带来的价值、观念、***、习惯等方面对老年人心理的影响,建构社区老年心理援助系统,社区有必要通过开展心理咨询、心理诊断、心理讲座、心理监护等活动,尽量消除心理因素等对老年人生活造成的***影响,同时可以开展丰富的社区老年活动,让老年人在活动中消除对年老的消极感受。5/3 形成老年照顾的社区支持系统的***人员保证从业人员专业化建设是城市老人居家养老有效实现的关键。老年人养老过程中需要相当数量的老年辅导和护理服务,社会工作者和专业化的***是提供这种服务的主要承担者。目前,尽管这部分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与素质有了较大幅度提升,但是在专业化和职业化方面依然不够完善,队伍也很不稳定。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城市老人居家养老的生活质量。因此,建立一支由社会工作者、专业化的养老护理等相关***构成的服务队伍,成为提高城市老人居家养老生活质量的保证。在老年社会工作者和专业化老年护理等相关***之外,根据老人的养老需求,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的志愿者***和志愿者队伍,对社区老人提供多种公益***。5/4 推进社区社会工作,提供居家养老的社区服务和社区教育在社区服务和社区教育中,***应加强树立敬老、养老、助老的良好社会风尚以及子女赡养、家庭养老和邻里互助的传统美德。社区教育提高老人及社会大众关于老年的相关知识,增加老年预防保健知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在这方面,华纳社区每年都会与驻区的相关单位比如中新药业集团、华卫门诊等联系,定期为社区的老年人***健康以及保健知识讲座,丰富老年人的社区服务为老人居家养老营造出行安全和起居方便的环境;积极探索和实施爱心护理等工程。老人居家养老的社区服务需求才能得以保证,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应对能力才能有所增强。六、参考文献1、许爱花
温馨提示:
1. 文档收藏网仅展示《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的部分公开内容,版权归原著者或相关公司所有。
2. 文档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免费公开的渠道,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通知我们立即删除。
3. 当前页面地址:https://doc.bogoing.com/doc/ecd0b07c9d5a6a9e.html 复制内容请保留相关链接。